找借口失敗,不如找方法成功

2018-3-21 21:09 原創(chuàng) · 圖片1

我們都知道,馬拉松是最需要耐力的運動之一,對體能的要求相當高。一般來講,年輕人的身體素質(zhì)往往比老年人要好,運動表現(xiàn)肯定更勝一籌。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研究人員對馬拉松愛好者的年齡和成績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60歲以上的馬拉松愛好者中,大約有1/4的選手成績超過大部分年輕人。同時,成績最好的選手年齡集中在40歲左右,并不是我們認為的年輕人。另外,根據(jù)報道,英國曾經(jīng)有一位102歲的老人報名參加了馬拉松,并且順利跑完了全程,成為參加馬拉松比賽年齡最大的選手,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為什么這些老年人能有如此驚人的表現(xiàn)?這可不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而是因為這些選手的訓練方法很高效。只要掌握有效的練習方法,誰都有可能成為高手,這就是《刻意練習》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刻意練習》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杰出學者。艾利克森是“刻意練習”法則的首創(chuàng)者,他研究了大量杰出人才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這本書就是從他的視角來寫的。另一位是科學作家羅伯特·普爾,他和艾利克森一起完成了對有效練習方法的研究。

《刻意練習》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縱向主線,指出有效的練習需要明確目標、取得反饋、糾正不足、跨越瓶頸和走出舒適區(qū)。另一條是橫向主線,從工作、生活和教育等角度說明了刻意練習法則應該如何應用。 

那么,有效的練習方法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為什么明明很用功,卻沒有效果? 
說“成功離不開勤奮”絕對不會有人反對。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想要取得成績,就必須付出大量的努力。就連被譽為“人類史上最聰明的人之一”的愛因斯坦也承認,勤奮才是他取得成績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究竟什么是勤奮? 

過去主流的觀點認為,勤奮就是起早貪黑、披星戴月,付出大量時間。這其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一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任何人只要花費足夠多的時間,付出足夠的精力,就一定會成為杰出人才,成就一番事業(yè)。聽起來真是振奮人心,然而可惜的是,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讓我們重新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的確,要想取得進步,就需要花時間練習。但是,單純地堆砌時間,為了達到“一萬小時”的目標而重復勞動,是沒辦法取得進步的。舉個例子,一般我們認為,醫(yī)生行醫(yī)的時間越久,技術水平就應該越精湛。然而,醫(yī)學界對數(shù)十名醫(yī)生進行研究后,卻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在那些從醫(yī)三四十年的老醫(yī)生里,只有一小部分比年輕醫(yī)生技術高超。而且,在一些客觀指標上,有些人還比剛畢業(yè)兩三年的新人差一些。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并沒有在工作中精進自己的技能,而只是重復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如果只是簡單地完成任務,被動地重復工作,就只能吃老本了,無法取得進步。  

在我們身邊,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實際并沒有什么成就的人。俗話說,一年的經(jīng)驗用十年,那只能讓你變成高級新手。機械地重復勞動,除了完成任務以外,是不會讓我們的能力有提升的。  

怎樣才能有效練習,取得進步?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練習,取得成就呢?艾利克森告訴我們,最有效的辦法是刻意練習。歸納起來就是,確定目標,縮小差距。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道理誰都懂,老生常談了,關鍵是怎么縮小差距?《刻意練習》這本書,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方法。 

要想縮小差距,首先必須要找到差距,也就是要先確定目標。要注意的是,我們確定的目標必須是非常具體的,不能太過于遠大。舉個例子,馬拉松運動員在進行長跑訓練的時候,心里想的往往不是“我要跑到終點”,而是“我要跑到前面的飲水區(qū)”。終點看起來太遙遠了,容易讓人手足無措,感到沮喪。但是飲水區(qū)卻是可以看到的,看起來就好實現(xiàn)多了。所以,越是明確的目標,就越有可能被實現(xiàn)。當你完成了一個個階段性目標以后,也就自然實現(xiàn)了你的最終理想。 

有了明確的目標,下面就是想辦法去實現(xiàn)它了。這也是刻意練習方法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得反饋,糾正錯誤。我們需要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然后想辦法去改進它。 

但是,有些時候問題并不是那么清晰的,特別是對新手來說,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錯誤的地方。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導師、教練和一些教材。我們也可以向身邊優(yōu)秀的人學習,看看別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無論使用什么途徑來找出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能夠獲得及時的反饋,快速判斷出解決方法是不是有用,這樣才能讓練習最高效。 

艾利克森在書里舉了個例子,說有一位學生需要主持節(jié)目,但他發(fā)現(xiàn)自己沒辦法調(diào)動觀眾的興趣,這樣就很容易冷場。于是,為了解決自己不能吸引觀眾的問題,他每天都會在下班的時間來到市中心,想辦法讓路過的行人停下來聽他說話。因為下班時間大家都急著回家,所以他必須能夠調(diào)動路人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而且,路人的反應是實時的,他就可以立刻知道哪些方法比較有效,然后把這些方法用到他的節(jié)目主持里去。 

總而言之, 要想練習有效果,首先需要明確目標,然后通過練習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針對性改進。只有這樣,才是真正高效的練習方法。 

遇到瓶頸怎么辦? 
當你的學習有了一定基礎以后,大腦和身體都漸漸適應了節(jié)奏,你的進步速度就會慢下來,直至停滯在某個水平上。 運動界有個專門的詞來描述這個階段,叫做“平臺期”,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進步曲線是平的,像平臺一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遇到“瓶頸”了。 

平臺期是個分水嶺,如果能越過這個阻礙,你就會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質(zhì)的飛躍。反之,如果越不過去呢?那你的水平就只能停留在這個階段,甚至因為時間長了慢慢退化。 

既然瓶頸期如此重要,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順利越過瓶頸,取得飛躍呢?艾利克森告訴我們,有兩個方法可以用,一個是轉(zhuǎn)變思路,一個是彌補短板。 

先來看第一個方法,轉(zhuǎn)變思路。有過健身經(jīng)驗的人應該知道,交叉訓練往往比緊盯著一個部位練來得有效。因為交叉訓練可以防止身體養(yǎng)成習慣,避免因為形成固定反應而陷入瓶頸。同樣的道理,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防止因為形成思維定勢而陷入死胡同。 

有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說有個博士在群里問,一滴水從很高的地方砸下來,會不會砸傷人?博士群里一下子就炸開了鍋,大家用了各種辦法計算雨滴的速度和距離,還建立了各種模型,討論得非常激烈。但是,有個人用一句話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你們淋過雨嗎? 

如果把水從高空滴下來這個問題,看作物理問題,那么我們就需要建立復雜的模型來計算數(shù)據(jù)。但是如果把它看作一個生活問題,雨當然是不會砸傷人的,只要用我們的常識就可以輕松解決了。 

除了轉(zhuǎn)變思路以外,彌補短板也是解決瓶頸的有效辦法?!澳就袄碚摗贝蠹覒摱悸犝f過,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板。要想能裝更多的水,就必須彌補短板。我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樣,任何一項復雜的技能,往往都涉及很多個方面。你可能學會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不擅長另一部分,而恰恰是你不擅長的這部分,成為了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只要找出那部分拖后腿的問題,并且想辦法改進,你就能取得進步。 

決定命運的關鍵,往往只在一念之間:找借口失敗,還是找方法成功。人生道路這么長,什么時候起步都不算晚。與其臨淵羨魚,不如行動起來,掌握有效練習的方法,超越自我,實現(xiàn)人生夢想。 
 


回應1 舉報
收藏1
6年前
不錯哦!加油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客兒
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