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是什么決定了你的喜好?

2016-10-9 19:27 轉載 · 圖片5

對于你應該喜好什么,范德比爾特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一條說,不要相信那些你立刻喜歡上的東西。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喜好很獨特。但湯姆·范德比爾特在《你也可能喜歡》一書中說并非如此,喜好看似很主觀,卻有一定的規(guī)律。比如大部分人最喜歡的顏色都是藍色,最喜歡的數字都是7:讓一個人從1到10之間選一個數字的話,人們往往會選擇7。人們選擇的過程也許是這樣的:選1或者10太明顯了。5剛好在中間。2是一個偶數,不像奇數那樣隨機。0能算一個數字嗎?作為奇數,7跟其他數字好像沒什么關聯(lián),因此顯得更為隨機。 再比如,當你走進一個公共衛(wèi)生間時,你會選擇哪個隔間?假如所有隔間里都沒有人,你是選擇兩端的,還是中間的?根據在加州海灘開展的一項研究,人們更喜歡中間的而不是兩端的。這可能是因為第一個隔間離門口太近,盡頭的又離門口太遠,所以中間的剛剛好。不幸的是,最招人喜歡的隔間可能是最不干凈的。

《你也可能喜歡》(湯姆·范德比爾特 著)

據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布萊恩·汪辛克估計,我們每天要做200次關于吃的抉擇。我們決定吃什么的次數要多于穿什么、讀什么以及去哪里度假,而度假不過是一套新的進食選擇。

舌頭從事基本的感覺分類:甜、酸、苦、咸以及鮮。但是更加精細的分別如芒果還是番木瓜、羊肉還是豬肉,都源于鼻子的嗅覺。草莓、可樂或者辣醬都不是味道,而是風味(flavor)。嚴格說來,不存在蜜糖味這種東西,蜜要吹到我們的鼻咽,我們才能感受到。

關于味覺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即使是最有冒險精神的美食家每天的早餐也是一成不變的。到該上餐后甜點時,我們才開始希望食物的種類更加豐富。好像我們剛醒來之后不那么渴求新穎的東西,我們興奮度的門檻隨著時間的推移才逐漸爬升上去。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說,最能確定一個人所屬階層的是他的音樂品位。如果只知道你剛看過的五本書,別人對你的了解可能并不多。但如果知道你剛聽過的五首歌,對你的了解就很多。喜歡的電影也不太能反映你的內心。電影數量更少,看的機會也更少。電影的分類也不像音樂那么吹毛求疵??措娪案呱缃恍?,聽音樂則是人們獨處時干的事情,戴上耳機,聽他們自己的歌單。

為什么青春期聽的音樂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記?因為在成年初期,比如讀大學的時候,人有時間去搜尋音樂。其次,那時大部分人都沒有華美的手表或者汽車,音樂就成了標明自己身份的一個廉價的、重要的手段。

高眉和低眉這兩個詞最初出現(xiàn)于1902年,源自所謂顱相學——眉骨越高,大腦越大。1949年,《生活》雜志的一篇文章對日常品位從高到低做了排列:芭蕾舞是高眉的,戲劇是中上眉,雕塑是中下眉,卷心菜是低眉。


紐約街頭的芭蕾舞者(Omar Robles 攝)

上世紀90年代初,彼得森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了一個趨勢:從1982到1992年,高眉人士開始喜歡更多種類的音樂,包括鄉(xiāng)村音樂和布魯斯等低眉音樂。這并不是說音樂和階層之間的關聯(lián)已經消失了。聽古典音樂的人仍然是年齡較大、較為富有、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人。聽不太有聲望的音樂的人也不會突然去聽歌劇。這只是說明高眉人士的品位變得更寬了,在水平方向而不是垂直方向重新繪制了品位的等級。這也是一種生存策略上的選擇,太勢利不利于社交,會降低一個人打通不同社交網絡的能力。

湯姆·范德比爾特曾在2008年出版了《開車經濟學》一書。在《你也可能喜歡》一書中,他做了一個類別:“品位就像交通,是一個有著基本的限制因素和規(guī)則的復雜系統(tǒng),人們相互模仿?!?/p>


湯姆·范德比爾特

對于你應該喜好什么,范德比爾特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一條說,不要相信那些你立刻喜歡上的東西?!拔覀儠⒖滔矚g上那些比較容易搞明白的東西,如一段簡單的但會傳播開來的旋律,一件其意義或風格馬上給你留下印象的藝術品,一款甜味的雞尾酒。但這種東西不會在記憶里停留很久,這種簡單的刺激很快就會讓我們感到厭倦。剛開始比較難讓人喜歡上的東西反而可能會帶來更長期的快感回報,歷史上廣受喜愛、沒有任何爭議的藝術家如今大多被人遺忘了?!?/p>

他還解釋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當一部小說贏得大獎之后,它在網上書店的口碑卻會變差。這并不是因為評委們選不出好的小說,或者讀者看不出好小說的優(yōu)點。這是因為獎勵是一個雙刃劍,它能夠提高獲獎圖書的銷量,但也會提高讀者的期望值,從一本你可能會喜歡的書變成了你應該喜歡的書。得獎也吸引了一些其品位跟這本書不搭調的讀者。

文:貝小戎


回應1 舉報
收藏1
8年前
看了一篇,很好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