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天跟一位仰慕已久的文科學霸媽媽聊天,聊到英文學習,進而聊到教育,她一段段語音發(fā)過來,我蹲在書架旁認真地回放,覺得清新逼人,覺得她的聊天內(nèi)容不整理成文太可惜了,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文字太好,我絲毫未改,只加了四個問題當標題。
身為父母只有反思自身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讀完也許你會像她寫完時一樣感嘆:希望2020年對孩子的教育能再“松”一點兒,留給上帝一線機會。
求知欲的種子還能發(fā)芽嗎?
每次和朋友聊教育,我都忍不住感慨現(xiàn)在的各種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堆砌得好像一塊大石頭,壓在孩子求知欲的種子之上,然后我們還不斷“施肥”、“澆水”、天天衡量這種子怎么還不發(fā)芽呢。
怎么辦呢? 說說我的一段經(jīng)歷,或許能引以為鑒。
我的語文很好,不是說真的有多好, 就是因為一直沒費過力氣。 考試之前不復習,考試成績年級組前幾名。 也不是因為有什么好方法(術),是因為遇到了大自由(道)。
小的時候家里不怎么約束,愛跑到院子里玩也行,愛在家里玩也行。 唯一禁止的就是看電視,從小沒看過電視。
我身體不好,跑不動,好靜,就在家看書。 那個時候家里并沒有什么書,我只有幾本連環(huán)畫。
時間都去哪兒了呢?每天和弟弟打架,八點鐘準時熄戰(zhàn)睡覺,有段時間每天在家盯著鬧鐘看分針走到下一個格子。 。 。
一直寂寞到小學五年級的暑假,偶然間得了一本《哪吒傳》,看得津津有味。 隨后看了《封神榜》、《三國演義》。
初中之后看雜書之路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讀三毛、讀張愛玲、讀金庸古龍梁羽生、讀王碩文集,正經(jīng)一點的比如《紅樓夢》、《圍城》、《紅與黑》、《基督山恩仇記》、《飄》、《荊棘鳥》都是那個時候熬夜看完的。
現(xiàn)在想想,如果自小爸媽就給我塞滿了各種書,那我未必在四五年級的時候有那種濃厚的興趣。 所謂“大自由”,也不是人為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就是碰巧有了那個“空”。
超前學習到底好不好?
由于童年寂寞,在家里太悶了,媽媽借來了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書,我早早就開始認字、寫字。爸爸媽媽偶爾教一教我數(shù)學。
因此,我?guī)缀踉谌雽W之前就學完了一到四年級的數(shù)學,會多位數(shù)加減乘除包括用豎式演算方法。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是不反對超前學習的,興趣到了,學得進去,就像是花兒自然需要水份一樣也就吸收了。
這樣超前學習的一個結果就是我在一二年級的課堂上無聊至極,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干嘛(反過來講如果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鼓勵我戶外運動,那或許是另外一翻景象)。
直到三年級了開始寫作文了,我突然發(fā)現(xiàn)“哦,原來還可以這樣”。 碰巧當時的語文老師是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的,一根食指一直是彎曲的。 每次上課,這個老師就是一身長袍,也不帶書,就一個彎曲的食指不停的敲著講桌來講課,像講評書一樣。
上課突然變得很有意思,終于不那么無聊了,我對每一次考試、每一次寫作文也躍躍欲試。
我想,所有的生發(fā),都要經(jīng)歷一個寂寞的過程吧,或許正是因為一二年級的那種“百無聊賴”,才會引發(fā)三四年級我的“生機勃勃”。
然而我的成績一直靠前但也不拔尖(還好爹媽也不在乎),盡管我其實早早都學過那些內(nèi)容。 到現(xiàn)在我也不敢斷言超前學習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有時候我想,如果一二年級我屬于跟不上、“忙著跟上大部隊的節(jié)奏”的那種孩子,或許到了三年級我也不會有那種“此處別有洞天”的驚艷。
外驅(qū)力終將散去?
人這一生好像都有定數(shù),該輪到你的,慢慢的總會到來。 或許我也該感激屬于我們的那個時代,爸爸媽媽都忙,完全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動不動“人盯人防守”來盯著孩子的功課。 那樣的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反倒給了我一片天地。 就是無所謂你學得好還是不好,“好”是你的,“不好”也是你的。
那樣一種大自由的環(huán)境下,我自己發(fā)現(xiàn)如果我哪一次考了第一名,或者雙百分,原本和我鬧別扭的小朋友就會主動巴結我,她們覺得我“很了不起”。 我的寒假作業(yè)暑假作業(yè)都是一天內(nèi)寫完,然后有各路小朋友借過去抄,就這樣我成了“霸王”,平時大家都對我挺好,學校如果有什么機會,老師都先想到我。
可也就這樣了。 慢慢的,“外驅(qū)力”總會散去,因為你總會慢慢長大,然后明白那些“都、沒、意、思”。
進入初中之后,借著語文的優(yōu)勢,歷史政治地理生物這些不費吹灰之力我就是前三名的好孩子。 光環(huán)籠罩之下就以為自己是正確的的。 很有意思,大概正是這種“文科式思維”讓我“成也蕭何敗蕭何”。
慚愧的說,我是以文科的方法來學習理科的。 這種思維方式是最可怕的,幾乎是“不動腦子”地以為學習就是這樣的,以為“人生就是要以這種方式努力”。
初中時候的理科相對簡單,只要看明白了題(閱讀理解)、記住“公式”(背),甚至記住“一般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公式”,成績看起來就非常漂亮了。 初中的時候我開始非常計較成績(又一恨事),虛幻的光暈滋養(yǎng)著一顆虛榮心,讓我在洋洋得意的時候完全看不到一個大坑在等著我。
這個“坑”就是高中的物理、化學。
好了,到了高中,動真格的了,物理化學之抽象、各種公式之復雜疊出。 特別是高中換了一個超級雞血的專門教奧數(shù)競賽的老師來教我們。 他灌溉給我們的真是高溫高壓式的雞血,短平快的窒息了我對數(shù)理化的熱情。
怎么窒息的呢? 因為心里原本沒有真愛,我愛的一直是那個“成績”、是那個“排名”(以及坐在我后排的男生),而不是出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好奇,我打心眼里對邏輯、對理化學科根本不敢興趣,我感興趣的是那個分數(shù)。
很有意思,你越是追逐那些虛無,在平地你可以蹦蹦高就拿到。 在攀爬山峰的時候你根本沒有蹦高的機會。 試想攀巖的時候如果心里沒有山峰的征服欲、沒有登峰造那一刻對一覽壯闊山河的渴望,那是越到最后越吃力。
人是沒有辦法完全克服自身的惰性的。 特別是你身邊會莫名其妙的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高手。 我所在的高中是省重點,到了高中時候簡直是風雨雷電各路神仙現(xiàn)身。 有的同學一邊啃著一個桃子就把卷子最后兩道大題做完了,然后他倒著往前做。 還有的同學在每次立體幾何課專門和老師抬杠,老師題還沒出完,他就站起來說“我有三種解題方法”,引起大家一片哄笑。
在這些有著天賦又決心一試高下的同學面前,往日心里只想著“趕快做完拿個高分走人”,這時候不知道能不能贏上半場,下半場卻注定是輸。 最悲催的是由于文科成績優(yōu)異,總分排名還相當靠前,于是更加掩蓋了理化弱這一漏洞,特別是思維方式上的漏洞。
語文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從哪里來?
人這一生真是很有意思,“關心則亂”,越是想要把漏洞補上,越是疲于奔命,而對于越是顧不上滿足的興趣,越是抽空瞅瞅就意猶未盡。
高二的寒假出于偶然陪好朋友上了一個寒假語文班(我現(xiàn)在想我之所以會去也是因為我不討厭語文),偶遇了一個對古文精通的老師,回家以后自己翻《古文觀止》,自此每次考試時候古文閱讀理解也一分不丟,語文考試已經(jīng)是年級組前幾名。 那時候怎么也不理解為什么同桌語文怎么復習都考不好,就像她不理解我怎么復習物理都考不好一樣。 生而為人豈能屈居人下,所以選了文科。
回顧自己的語文學習之路,幾乎覺得無法復制。 因為我們都再也回不去了。當時那個年代所給予我們的自由,現(xiàn)在不知道在哪里。
我在噼里啪啦打這篇文章的時候,孩子在旁邊啃英文 RAZ ,我心里忍不住苦笑,拼了命的要讀好英文,是不是反倒積蓄了自己對中文的饑渴,幾年之后或許她才知道她是為了中文而生的,又或許她的天資在理化方面,未嘗可知。
養(yǎng)育孩子我也是“撲”上去的,不惜貼身伺候。 但是往往是這種“近”,使我們失去了遠觀的機會。以前不斷有朋友勸我要“ detach ”,“不能陷進去”,我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具體到應用時刻,又往往會亂了分寸。
我如果不關注吧,我很擔心她在學英文的時候會荒廢了中文。 如果要關注她的數(shù)學吧,那練琴的時間所剩無幾。如果把時間精確的分秒,那是不是忘記了那個“空”。。。
我想說我其實并不是很清楚到底該怎樣,我只是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缺失了什么,至于怎樣能有生發(fā),小孩自己要去尋找那個“靈”( 這里引用那個“靈”,印第安人把他稱之為 manitu 。每一個印第安男孩要在成年時候自己在森林里的一個小屋里去悟自己的“ manitu ”,找到了,他才可以參加成年男子的狩獵活動,他才被認為是“成年了”。一但找到了,他整個人都不一樣了,那是真正的“成年”。)。
這里我想說,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身不由己(我相信我爸爸媽媽那個時候也一定是身不由己),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匱乏。 人如果那么容易就悟出了“道”,那大家都成仙了。
語文學習有偏方嗎?
如 果硬要總結,我想我有兩個“偏方”。 其一,讀自己愛讀的書。 孩子前段時間瘋狂的讀《米小圈》,自己在小區(qū)里借了一到四年級的米小圈兩周內(nèi)看完。
我買了些英文的詩歌,她主動翻著看,看完了抱著我的大腿說: “媽媽你真好! ”之前我手里也備過一大堆書單,觀察一翻我也暫時放下了沒塞給她。
這個寒假之漫長、日復一日之寂寞,史無前例,而我仍然沒有塞給她任何中文書。 我想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她自己的規(guī)律,也許這段時間對中文書的“休息”,正是她下一輪瘋狂閱讀的鋪墊。
偏方之二: 要“用”。 我小時候的“用”是用在寫信。 目測現(xiàn)在的孩子,對語文最好的應用就算是寫日記了吧。 這個“用”,要用得發(fā)自內(nèi)心,否則還是“沒有用到”。
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開始和父母分離,他們把我送到外婆家生活、上學,他們自己在外地工作。 所以我從五年級開始就經(jīng)常給爸爸寫信。
數(shù)不清有多少個寂寞的夜晚,燈光下我攤開信紙,一只鋼筆吸飽深藍色墨水,開始給爸爸寫信。 。 。 告訴他我很想他、告訴他我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說我喜歡什么,我憎恨什么。
有時候?qū)懸欢吻锾炖镄@的景色,有時候我告訴他我得到了一個串風鈴,告訴他我舍不得把這串風鈴掛出來因為我想在寒假的時候把這個風鈴帶給他讓他也聽一聽這種風里的聲音。
有那么多感慨,想要淋漓極致的表達! 紙短情長,除了力透紙背的字,更急需一種駕馭文字的力量! 所以突然開始對詩詞感興趣,短時間里遇到的詩詞一觸即發(fā)直抵內(nèi)心。
一本詩集迅速翻完,按風格來劃分也好,按詩人來編纂也好,信手拈來翻一翻,對著自己喜歡的詩詞立刻記住,偶爾能有時間做一做筆記,已經(jīng)是一種享受。
所以語言這個東西要“用”出來,輸出了,才會有更有效的輸入。 然而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不屑于評論現(xiàn)在的各種演講、各種寫作比賽,盛名之下難副其實,說的就是他們這一幫人。 跟著名利中人混來混去,最后也是“泯然眾人矣”。
我還是鼓勵孩子寫日記,有時候她看中文書的時候我鼓勵她說: “你看到哪些詞語或者句子你覺得以后你可以用來寫你的作文,你就把它劃出來,以后可以抄。 大段的抄都可以,不過大段的抄你可能會被老師發(fā)現(xiàn),所以你以后抄的時候可以稍微變換一下。 ”
(在這里扯一段題外話,前幾天孩子說“考試的時候我不小心看到我旁邊同學的答案,怎么辦? 我是不是不該看? ”我說: “看了就看了唄你趕快對照一下自己的答案,廢什么話呀。 ”)
言盡時刻,想起小時候?qū)W的古文《曹劌論戰(zhàn)》, “(齊人)。 。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用來看待孩子的教育,我想說,我們能做的,是在她們感興趣的時候贊賞她的一鼓作氣,切莫打斷。 可以引導,也可以不引導。
P.S. 當年在讀這篇古文的時候我曾感慨,世人贊“一鼓作氣”,有誰看到“再而衰”之后那個“三而竭”。為什么他們要三而竭?人生百戰(zhàn),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是“曹劌”。有時候除了“再而衰”“三而竭”沒有更好的辦法,請欣賞那個“戰(zhàn)而竭”的自己,贊那種竭澤而漁的精神,那種盡最后一點氣力也要撐過后半場,那不就是我的高中么。
The End
怎么樣?喜歡才女的文字嗎?一氣呵成,讀之我幸。你又有怎樣的思考?希望這幾天稍顯寂寥的你也能回憶當年,也能寫下你對自身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