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鄰音樂工作坊,這個課其實和心理學關系不大,大概我們都是一群親子關系優(yōu)秀、無需“治療”的家庭??
我倒覺得這是我心目中想要的音樂啟蒙課:關注音樂與情緒、與身體的相互喚起和本能互動。
老師干貨很足,不需要任何理論說明鋪墊,直接用音樂活動帶大家進入狀態(tài)。當一群沒有音樂基礎的娃自動跟隨“大王”樂器即興合奏出音樂的時候,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什么叫作amazed
帶啾和群里小伙伴一起參加活動他依然表現得很有壓力。從活動開始,他就拒絕聽從規(guī)則行事,老師讓大家跟隨音樂自由行走舞動,他一定要不管不顧地在地上打滾爬行,拉都拉不住,帶壞了一群娃。
事后他和我解釋,是因為他已經習慣只有自己和老師一起上課(不習慣媽媽在現場)。我仔細想了一下,他想說的大概指的是,媽媽自帶的高期待模式讓他無法從一開始就輕松地專注到活動本身。
“與眾不同”的行為,一方面可以解讀為一種(犯規(guī)式)搶占現場C位的快捷方式,似乎反映的是娃的自信;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一種反抗——我就不在能和他人比較的標準評價線上。
??這些是在他略煩躁地反向“蠕動”到角落,我蹲下對視上他不悅的眼神時想到的。打破僵局開始緩和的標志出現在絲巾的鏡子游戲,當無關其他人,只有我和他面對面時,他的臉上才又出現了好奇和開心。耳邊聽到了老師的一小段旁白:讓孩子先主導,我們無條件跟隨,讓他體會絕對的、無評價的被看見。
反觀自己,我沒有出現尷尬、挫敗、失望、由失控引起的憤怒感,大部分時間我只感覺到寂寞:其他娃沉浸在和媽媽的互動時,啾因為內心的不適拋下我躲得遠遠的,當下我們也沒有辦法達成連接。我知道,問題在平日相處里的我;但是或許也不是問題,畢竟這次,我又看到了他,看到了我;在他沒有向我求助而最終平穩(wěn)度過的這次活動里,可能他也需要這樣的自己面對自己的時間,并不一定是我的“教導”。
最后一程快到家的時候,我告訴他:媽媽很喜歡今天的樂器和游戲,我過得很開心,謝謝你奔波了半天陪我,辛苦啦!啾有點害羞,然后抱住我說:“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