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后“厭工癥”發(fā)作?硅谷教父說父母工作觀決定孩子學習態(tài)度和人生規(guī)劃

2017-2-5 22:39 轉(zhuǎn)載 · 圖片10

我們都知道,喜歡一件事才能做好它,概括起來就是——“做你喜歡的事”(Do what you love)。然而,知易行難。

小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總以為工作和娛樂截然不同,生活被分成兩部分:大人給點活干,剩下的時間就去玩。有時候,大人給的活挺有趣,玩也有不開心的時候,比如摔倒受傷。但大部分時候,大人讓做的事情都沒啥意思。

生活被分為工作和娛樂兩種狀態(tài),人也被分成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得去學校學習,為將來打基礎(chǔ)。大家的共同點是,孩子們不喜歡上學,大人們也都不愛工作。

我不認為應(yīng)該任由孩子自做主張,他們總得學點什么。但是,如果大人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不都是這么枯燥,現(xiàn)在之所以要做些很悶的事,恰恰是為了以后能選擇有樂趣的工作”,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在我9歲、10歲的時候,父親曾告訴我,只要我喜歡,長大了干什么都行。這話我記得很清楚,因為聽起來好像有人告訴我“水是干的”一樣奇怪。雖然我沒有十分明白父親想告訴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說工作能像玩一樣有意思。

直到過了好多年,我才明白。

大人喜歡自己的工作嗎?

在美國,很多人讀完高中就開始工作了,所以,大人會在孩子讀高中的時候講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許孩子跑去看他們工作的樣子。那時,我總覺得大人都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現(xiàn)在回頭想想,也許只有私人飛行員才真正喜歡,銀行經(jīng)理肯定不喜歡他的那份工作。

我聽到過一種說法,中高層人士都喜歡自己的工作。于是,人們都裝作喜歡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層人士中的一員,否則不僅會影響職業(yè)生涯,而且顯得沒有職業(yè)素養(yǎng)。

大人假裝喜歡自己的工作,肯定會給孩子造成困擾,等孩子到了開始思考喜歡什么工作的年齡,絕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完全被“干一行愛一行”的觀點所誤導(dǎo)。

一方面,學校告訴孩子工作是一種責任,但毫無樂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學還辛苦。另一方面,身邊的大人又口口聲聲說他們喜歡工作。所以孩子們會想:“我和大人們不一樣,我不屬于這個世界?!?/p>

這些說法讓孩子們錯誤地認為:

學校里學的事情跟工作關(guān)系不大;

工作和學習都不好玩;

那些說喜歡工作的大人都在說謊。

然而,三種說法全是錯誤的。

最危險的謊言來自孩子的父母。如果家里有人選擇無聊的工作是為了讓全家人生活得好一點――很多人也真的是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響,也認為工作挺無聊的。

而如果父母能為自己多考慮考慮(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教出來的孩子反而會好一些。熱愛工作的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昂貴的房子無法帶來的。

做喜歡做的工作需要哪些條件?

圖片來源:Behance

什么樣的工作才算是喜歡呢?如果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停止尋找下一份工作。相反,如果低估了自己對工作的熱愛程度,又會過早地停止尋找。他或者會聽從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

首先,“做你喜歡做的事”不意味著做此時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愛因斯坦也會有想喝咖啡的時候,但他會告誡自己先完成手頭的工作。

我總是無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為我從來沒有如此喜歡過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選擇:A.花一小時做點什么;B.瞬間轉(zhuǎn)移到羅馬,閑逛一小時。我會更喜歡哪一個呢?說實話,都不喜歡。

然而,在多數(shù)時刻,幾乎每個人都會傾向于選擇休息和玩,而不是去解決難題。做自己喜歡的事是要分時間的。不能只在某一刻特別想做某事,必須要持續(xù)一段較長的時間,比如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

其次,沒有成果的快樂是無法持續(xù)的。如果厭倦了躺在沙灘上,而又想保持快樂,就得做點真正的事情。

我們必須得喜歡工作多一點,喜歡享受少一點,要有不做點事就閑得難受的勁頭。當然也不能沒日沒夜地工作,可以堅持工作直到疲勞為止,然后做點別的,甚至只是發(fā)呆。但不要把這種時刻當成一種獎勵,或者辛苦工作的補償。

要想工作得快樂,不僅要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還要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種做完可以說“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要多偉大,說一口流利的外語,就足以讓人感覺很酷,這也是測試自己能力的方式。

讓孩子懂得分清誘惑和真正的喜愛

我認為,一個人不應(yīng)該在乎別人的看法,除非是真正的朋友。不要想著出名,不必太在意眾人的意見。能夠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見就夠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認識的人呢?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出名極具誘惑力,甚至可以讓人放棄其所愛。

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寫小說,是因為他們喜歡讀小說,而且發(fā)現(xiàn)寫小說可以得諾貝爾獎,于是他們會想,還會有什么工作比成為一名作家更好嗎?但是,渴望成為一名作家,和喜歡寫作、喜歡編故事是兩回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贏得聲望,雖然某些工作帶來的聲望要之后才出現(xiàn)。

如果同樣喜歡兩種工作,其中一種會帶來更大的聲望,那么就選擇另外一個。聲望會一點點地改變?nèi)藗兊膼酆?,所以如果自己無法區(qū)分的話,很可能真正喜歡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個。

圖片來源:Ryan Peltier

金錢同樣使人迷惑。錢本身并不危險,有些工作雖然可以掙很多錢,卻被人瞧不起,比如電話推銷、賣淫、或者人身傷害訴訟。做這種工作的人常常是“只為了求生存”的人。

但真正的危險來自于名利雙收的職業(yè),例如從事企業(yè)法律或者醫(yī)學工作,既有保障又有前途,再加上一點可以不勞而獲的聲望,是對年輕人最大的威脅,因為他們還沒開始思考什么是他們真正喜歡的。

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喜歡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會不會無償?shù)毓ぷ?,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業(yè)律師愿意在非工作時間免費做他們正在做的工作,而以其他工作糊口呢?

這種方法對于選擇從事哪種學術(shù)研究工作特別有幫助,因為不同領(lǐng)域之間的差別非常大。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數(shù)學家即使當不了數(shù)學教授也愿意從事數(shù)學研究;另一種情況恰恰相反,有人發(fā)表論文,就是為了做英語教授,而不是在廣告機構(gòu)工作。

做父母的往往會看重收入。在醫(yī)生和作家之間選擇,肯定是想讓孩子當醫(yī)生的父母多,很少會出現(xiàn),孩子想當醫(yī)生而父母希望他當作家的情況。

這時,孩子會覺得父母太“實際”了吧,其實這不是父母的錯,所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要比對待自己更慎重,因為父母需要承擔風險,卻得不到任何好處。比如,八歲的兒子打算爬樹,或者十來歲的女兒要和壞男孩約會,父母無法體會孩子的興奮;但是如果兒子從樹上掉下來,或者女兒懷孕了,卻要父母出面收場。

堅持實踐是尋找所愛的最好方法

誘惑這么多,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很難。加上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從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另一些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誘惑上。

找到自己愛干的工作是很難的,不要低估它的難度,也不要因為暫時沒有找到而氣餒。只要敢于承認自己對工作的不滿,就比很多人成功了,因為那些人還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圍的同事都說工作得很開心,而自己卻不喜歡這份工作,那也許是同事在騙自己。

做大事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艱苦,因為只有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們根本不需要勉強自己,但是,尋找愛好的過程卻得非常認真。

有些人特別幸運,他們12歲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著這條路茁壯成長。但這畢竟是少數(shù),對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來說,其職業(yè)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軌跡,他們在學校里學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關(guān)的B,最后成名于C。

有什么方法可以讓自己認清真實喜好嗎?

一種方法是無論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歡。這樣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為懶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會養(yǎng)成把事做好的習慣。

另一種方法是“堅持實踐”。例如,如果想成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為日常工作而浪費精力,那么,就要堅持練習寫作。盡管寫得不好,但還是要堅持寫。只要堅持實踐,就會知道想成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寫的東西實在糟糕,選擇這份工作就不現(xiàn)實。

堅持實踐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方法,可以幫助找到喜愛的工作,甄別出那些本以為會做好的工作,最終選擇真正喜歡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頂?shù)穆┒匆粯印?/p>

當然,明白喜歡什么工作并不意味著能夠以它為工作,這是兩碼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兩者分清楚,喜歡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樣的。

另一個經(jīng)常聽到的說法是,不能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歡的事,總得有人做令人討厭的工作。真的嗎?這個結(jié)論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國,唯一強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們已經(jīng)30年沒有這么做過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沒人愿意做,那么人們就不得不自己做,過去發(fā)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這樣。家奴的工作是經(jīng)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紀時,似乎那份工作總得有人來做。然而在20世紀中期,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沒有仆人了,有錢人得自己干活。

所以,也許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做,但是談到具體的某項工作時這么說就不合適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動化完成,或者,如果沒人愿意做的話那就不做。

可以選擇的兩條路

有一種情況確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他喜歡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會很難賺到錢。這時有兩條路可以走:

成長漸進法。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選這種方法。年輕的建筑師開始時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選項目了。這種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確定,即使是終身聘用也無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齊頭并進法。取決于需要用多少時間賺錢。一個極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時間固定的工作賺錢,而在閑暇時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一個極端是先拼命賺錢,直到不再為錢發(fā)愁。

齊頭并進法用的人比較少,因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這種方法更危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為了賺到足夠的錢,可能需要比預(yù)期更長的時間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會被工作內(nèi)容改變。如果做無聊的事情太久,腦子可能就銹掉了。錢給得越多的工作越危險,因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齊頭并進法的好處是可以讓人擺脫障礙。職業(yè)發(fā)展不都是一片坦途,不同工作之間的差距變化很大。從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工作轉(zhuǎn)行到產(chǎn)品設(shè)計工作還有可能,要轉(zhuǎn)向音樂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兩份工作的人會多一份選擇,盡管其中一份只為賺錢。

圖片來源:Nurcan Sayilir

到底該選哪條路走呢?這取決于你是否明確想做什么,是否擅長分清主次,能承擔多大的風險,以及是否有人愿意為你喜歡做的事情付錢。

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為此付錢,那么就選擇成長漸進法。

如果還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歡非黑即白的二元邏輯,那么可以選擇齊頭并進法,只要你能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

圖片來源:Nurcan Sayilir

不要太早做決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來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讓人印象深刻,就像他們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數(shù)學題目一樣??上?,他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錯誤的。

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醫(yī)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當有人向她咨詢申請醫(yī)學院事宜的時候,她很想握著他們的手說“不要去”(但是她從沒這么做過)。

怎么會這樣呢?她在高中的時候就想成為醫(yī)生,而且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難,令人遺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對這份工作的厭煩。

年輕的時候,我們相信有足夠的信息事先做出選擇,工作卻是個例外。試圖做出選擇時,手上只有少得可憐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學,我們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做過幾次實習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實習機會,而那些提供實習的工作,也不會教你太多東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學會打棒球一樣。

人生規(guī)劃和其他規(guī)劃一樣,多嘗試才會有更好的結(jié)果。所以,除非十分確定,最好還是選擇一份可以應(yīng)用成長漸進法或齊頭并進法的工作。這也是我選擇計算機行業(yè)的部分原因。在這個行當,做教授也行,想賺很多錢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關(guān)專業(yè)轉(zhuǎn)行。

盡早從事涵蓋面較廣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這樣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種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極端的齊頭并進法很危險,因為無法得知自己喜歡什么。如果一個人做了十年的債券交易商,當他攢夠了錢決定不再繼續(xù)而轉(zhuǎn)行寫小說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真的喜歡寫小說,但為時已晚。

多數(shù)人都會說,這好辦,給我一百萬,我就能弄明白該做什么。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環(huán)境塑造人,離開了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多數(shù)人都會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繼承了大筆財產(chǎn)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個人都說他們在意財務(wù)安全,然而最快樂人不是那些擁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歡他們在做的事的人。這么看來,有一份明確的計劃未必是件好事情。

選擇哪條路,是要經(jīng)歷一番思想斗爭的。找到喜歡做的工作很難,大多數(shù)人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三四十歲。但是,只要有這個愿望,就很可能會實現(xiàn)。如果知道自己會喜歡工作,就勝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體愛做什么工作,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

來源:蜂窩兒童互聯(lián)網(wǎng)實驗室


回應(yīng)1 舉報
贊2
收藏5
7年前
很對啊, 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 我還挺喜歡目前的工作, 只是因為薪水不是太高, 好難。。。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