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和心理學對于嚴厲教育所帶來的損害的研究已經(jīng)很成熟了,但時至今日,人們對嚴厲教育的破壞性仍然沒有警覺。
青少年出了問題,總是歸結(jié)為家長管教不嚴??墒?,嚴厲教育如果真能讓孩子優(yōu)秀,天下將盡是英才。
在我們的教育話語中,人們?nèi)匀惶貏e愿意談規(guī)矩,很少談自由。哪個青少年出了問題,總是歸結(jié)為家長管教不嚴,太過溺愛;相反,哪個青少年成長得比較優(yōu)秀,尤其在某個方面做得出色,常會歸功于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和打罵。
這樣的歸結(jié)非常簡單浮淺,但越是簡單浮淺的東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一句“要么好好彈琴,要么跳樓去死”的威脅可以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一個雞毛撣子隨時伺候可以讓孩子上北大,一通把孩子罵作“垃圾”的污辱可以逼孩子考進哈佛……諸如此類的“極品”行為最容易得到傳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會一邊談尊重孩子,一邊毫無愧色地宣揚棍棒教育。
在某個場合,有一位教育專家侃侃而談。他說孩子可以打,但要藝術(shù)地打。聞聽此言,我當時就很想請這位專家解釋一下,什么是“藝術(shù)地打”,并希望他示范,最好讓他扮演那個挨打的兒童,那么別人藝術(shù)地打他一頓,看他是否很受用?在談?wù)搩和逃龝r,做人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就不成立了呢?
人們不肯往深了想一想,嚴厲教育如果真能讓孩子優(yōu)秀,天下將盡是英才。成年人想收拾一個孩子還不是很容易的事嗎?誰都會!既威脅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山逃羌扒锖笏阗~”的事,雖然兒童的緩慢成長給了一些人以暫時的幻覺,但栽下罌粟不會結(jié)出櫻桃,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jié)出。
如果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到太多的冷酷無情。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
有位家長,聽人說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所以她從女兒一歲多,就在各方面對孩子進行了嚴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會把孩子碗中的飯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長會把牙刷一折兩半,丟進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詩,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長的嚴厲教育下,孩子確實被訓練得很乖,按時吃飯,認真刷牙,會背很多古詩。但她發(fā)現(xiàn),剛剛?cè)龤q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現(xiàn)得膽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里脾氣又很大,且表現(xiàn)出令人不可思議的殘忍,比如虐待家里的小貓,把貓尾巴踩住用腳跺,或用沙發(fā)靠墊把小貓捂到半死,看小貓痛苦的樣子,她則表現(xiàn)出滿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歡芭比娃娃,她則對這些娃娃好像有仇,動不動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頭和四肢揪下來,甚至用剪刀剪破。媽媽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么會這樣?
兒童天性都是溫柔善良的,如果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到太多的冷酷無情。媒體不時地報道家長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事件,手段之惡劣,令人發(fā)指。同時,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長史,幾乎全部可以看到他們在童年時代接受的極端嚴厲的家庭教育??梢哉f,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
經(jīng)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jīng)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jīng)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jīng)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zhí)……“身教重于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shù)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jié)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范,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jīng)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么能培養(yǎng)出孩子的自信與平和呢?
在一些成人的邏輯中,兒童是無知、莽撞、沒有規(guī)則的。所以在他們真正面對孩子時,幾乎不可能產(chǎn)生尊重心理,只有居高臨下的控制心理。
教育中任何粗暴嚴厲的做法都是沒來由的,它在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教育智慧中沒有任何根基和來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沒有任何道德基礎(chǔ)。是否認同打孩子是塊試金石,可測驗出人們在教育上的認識水平。
一次我在一所小學遇到一位獲得過不少榮譽、以嚴厲著稱的老師,當時她還沒有孩子,談到現(xiàn)在的問題兒童越來越多,她語氣恨恨地說:“我不能保證我的孩子將來學習好,但我能肯定他的品行一定沒問題。我絕對不會溺愛他,如果他敢不聽我的,做一點點壞事,打死他!”在那一瞬間,我為她將來的孩子擔憂極了。
不少所謂的教育專家、學者、名師,他們不能把專業(yè)知識和智慧打通,盡管在口頭上也提倡“尊重”、“平等”的概念,但在他們的邏輯中,兒童是無知、莽撞、沒有規(guī)則的;成人則是得體、有序、正確的,所以成人有義務(wù)幫助兒童建立規(guī)則,并把他們天性中帶來的毛病和錯誤消滅在萌芽中,防止原罪擴散――這樣的認識已包含了嚴重的不平等,所以在他們真正面對孩子時,幾乎不可能產(chǎn)生尊重心理,只有居高臨下的控制心理。
我還看到一篇教育學博士寫的文章《怎樣打孩子》,所支招數(shù)為:第一,打孩子不能帶有憤怒;第二,不能用手打,要用棍子打;第三,打之前要用語言交流,說明為什么打,打幾下;第四,要心懷大愛地去打。想想啊,一個成年人懷著一腔愛,提著棍子,沒有憤怒,心平氣和地計著數(shù)打一個孩子――這要有多變態(tài)才能做到呢!一件事,如果大前提是錯誤的,沒有一個小手段值得肯定,這正如有人寫《做小偷的十大技巧》,寫得再好,也是在露丑露怯,應該受到鄙視和唾棄。
我猜測,這位博士也是童年家暴的受害者,童年創(chuàng)傷深入骨髓,不平等感和自卑感成為植入他體內(nèi)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于成年后,尤其取得一定成就后,潛意識出于對不平等和自卑的反抗,必須要想辦法拔高自身,甚至是缺陷的部分也努力美化為優(yōu)點。童年屈辱被粉飾為方式特別的父愛母愛,于是家暴傷痕演繹成他心目中值得炫耀的文身。即使從事了教育研究,學習了很多專業(yè)知識,也褪不去嚴厲教育的底色,走不出粗暴教育的框架。這種情況非常多,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表現(xiàn)得很典型。當他們回首成長經(jīng)歷時,會忽略那些真正助他們成功的要素,卻特別喜歡拿兒時挨打受罵來說事,并會真正地熱愛上嚴厲教育――這真是個很有趣又令人感嘆的現(xiàn)象。
學問和生活不接軌,這在很多行業(yè)都存在,在兒童教育方面顯得尤為突出??萍及l(fā)展已進入到21世紀,不少人的教育意識還停留在荒蠻時代。
現(xiàn)在,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動不動就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來說事,這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歪曲和糟蹋。事實上,“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說法,不過是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惡俗說法,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位圣賢說過孩子應該打。恰恰相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家人之間提意見,應該和顏悅色地說,而不要聲色俱厲地批評。
“棍棒教育”不過是一種精神底層的認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近年有人把“虎媽”、“狼爸”式的嚴厲教育當作中國傳統(tǒng)教育來炒作,這除了給中國傳統(tǒng)教育抹黑,坑一小部分糊涂家長,傷害一部分孩子,對人類進步?jīng)]有任何正面貢獻。